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双边合作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伙伴关系,对两国都具有巨大潜力,...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网站日前发表题为《全球不确定背景下的贸易韧性》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的对外贸...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工商联合会前主席伊夫蒂哈尔·阿里·马利克呼吁采用中国的经济模式,将巴基斯坦的工业...
年终岁末好消息频传:上海已建成973座公园,距离“千园之城”更近一步,而这一美好期待预计将于未来1年内成真。
绿色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来看看德国汉堡这一公认的“欧洲绿色之都”怎样统筹生态本底与城市文化。
初到汉堡,走出中央火车站便进入了城市中心。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硕大湖泊与绿地围合的空间——
面积超过160公顷的大阿尔斯特湖如同一颗明珠嵌于市区中央,碧绿的湖面上白帆点点,粼粼波光中天鹅、野鸭悠闲穿梭,林荫道环绕湖边,人们在树下水边看书、聊天、就餐,一派田园生活的悠闲景象,令人几乎忘却自己处于欧洲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
从汉堡的母亲河易北河出发,通过相连的公园及绿道可以毫无障碍地徜徉在汉堡的绿地系统内。这里已形成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等共同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绿色网络,山水交织、城绿共生。
建筑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汉堡在营建、更新过程中,探索着绿地生长与城市高速发展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汉堡市的绿色营建起源于19世纪。1839年,为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汉堡市提出了易北河北岸古代营寨城城墙遗址初步改造规划,即结合古城墙遗址建设文化环形公园,打造绿树成荫的公共空间。该规划标志着汉堡市开始出现以绿色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意识。
19世纪中期,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打造亲近自然的城市环境,汉堡市开始在城市中建设一些大型公园,如阿姆辛克公园和威林克斯公园等。
1919年,时任汉堡市城市建设规划局局长的弗里茨·舒马赫提出“羽毛规划”——沉降轴城市结构模型,它由开发强度不同的分区的辐射型建设用地轴线及穿插其中的楔形绿轴共同组成,其核心是通过绿色营建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约束城市拓展与建设。该模型的提出标志着汉堡市初步形成了绿色先行的系统理论体系。
1947年起,汉堡市的综合建设规划和总体建设规划不断强调绿地在城市结构中的价值。1965年,汉堡市提出利用城市核心区的文化环形公园,构筑完善第一个城市绿环,并组织扩展当时城市核心区外围已存在的公园、自然保护地等,逐步开始构建第二个城市绿环。
1997年,汉堡市制定了绿地景观规划,正式提出了由12条楔形绿轴、2个城市绿环、大量绿色连接线及分散式公园绿色节点等共同组成的绿色网络结构,并明确了组成此网络结构的各类绿地的细化类型与布局模式。
为了协调与土地使用规划的矛盾、解决绿地建设本身实施不当等问题,绿地景观规划至今已修改150余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例如,此前在区域层面,因协调统筹不足,汉堡市未能在部分行政区交界处预留景观廊道用地,导致城市外围绿色网络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受损;在城市层面,部分建设规划未及时出台,导致规划绿地被其他用地提前占用,进而影响市民步行的“绿道”通畅。
为解决这些问题,汉堡市在绿地景观规划的第47次修订中,明确了与第一个城市绿环相衔接地区的规划要求以及与第二个城市绿环串联的绿地类型,增加了更多穿插在城市中的绿色连接线,重新“织网”。
令许多游客印象深刻的是,汉堡市区重要的市政建筑是自然散布在公园周边甚至公园内部的——高279米的电视塔、汉堡会议中心紧邻花卉植物园;汉堡大学生物系大楼等建筑也在园内;大城墙公园周边分布有法院、音乐厅和汉堡历史博物馆;汉堡展览馆位于小城墙公园北面……建筑的开放性与公园的融入性协调统一,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渗透的城市景观,让人们对身处其中的城市环境产生更美好的心理图景。
根据相关法规,汉堡市要求人均绿地与开敞空间面积不小于19.6平方米/人,如今,这一数字高达38.6平方米/人。
首先是公共绿地兼顾不同使用主体。汉堡市的绿地大部分服务于全体城市居民,如可供居民休闲散步与享受自然的公园、森林、室外浴场等。它们的使用主体虽为公众,但在功能区、服务设施设置等方面也着重考虑了的使用需求,如要求在公园中必须设置儿童、青少年的游乐区域及相应设施,还出台了绿地适老化改造的相关规划《汉堡市老年人的开敞空间和住房规划实践框架》,要求在公园绿地内增加老年人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适老化设施,设置无障碍慢行步道。
从个体到绿地的距离来看,整座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分为4级,包括步行5—10分钟可达的游乐场、居住区公园等住区级绿地,步行10—15分钟可达的运动场、家庭分配花园等片区级绿地,30分钟公共交通可达的行政区公园等地区级绿地,以及45—60分钟公共交通可达的森林、农田等城市级绿地,满足了居民对不同尺度绿地的使用需求。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汉堡市结合居民生活习惯与居住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绿地布局方式。例如以艺术文化展示功能为主的公园绿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第一圈层,满足年轻人和外来游客的公共交往需求;游乐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外围的第二圈层,助力缓解夫妻照顾小孩的压力;家庭分配花园主要分布于市区最外围的第三圈层,以方便老年人的耕作、休闲与家庭聚会。
在增量、布局之外,对公园微观层面的规划也有其特色。例如,环城公园体系由距离汉堡市中心市政厅约1公里的5个公园组成,包括老易北河公园、大城墙公园、小城墙公园、花卉植物园和阿尔斯特公园。
5个公园由南向北依次串联,如同一条绿色珠链贯穿整个市区,成为城市的第一绿环。它与西北方向距离市政厅8—10公里左右的第二绿环(数个郊区公园)通过横向绿轴连接起来,组成了“汉堡绿色网络”中的绿环体系。
5个公园修建时间不一,最终因“绿色网络”的区域战略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它们保持各自特有的文化和功能,又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串联和互补。公园紧邻商业、办公空间或住宅区,多个出入口、地下通道、立交步行桥等交通动线的设置,使人们可以从城市的许多区域到达。
公园还连接起阿尔斯特湖、汉堡都市、港口等景观空间,市政道路、公共交通、公共建筑与公园道路交织,成为景观与城市空间一体化的强复合型公共空间。
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充分考虑市民到达公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布局。经过多年建设,地铁、城内高架快速列车、城郊快速连接火车、地区火车、公共汽车和快速专线车等共同构成了环城公园周边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园沿线还设有出租车等候站、自行车租赁区、大型停车场等,保证了公园配套服务的空间规划和生态品质。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市区保留和开发的环城公园这大片绿色开放空间,不仅发挥着生态补偿功能,也成为游客感知汉堡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园内仗剑而立的俾斯麦花岗岩雕像、战争纪念雕塑等传递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故事;随处散布的白色、黑色乡村木制椅子,提供了如在自家客厅一样的休闲自由,并成为汉堡这座城市的代表性景观符号。
存量更新时代,城市发展重点转向提升既有空间的土地利用率与品质。在此大背景下,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由政府或开发商单一主导的规划方式的“居民参与”方式,在汉堡市的公园规划中也有所实践。
德国汉堡圣保利区是一片临港老城区,拥有酒吧、夜店、电影院、舞厅等大量娱乐场所及住宅区。长期的复杂人口构成和功能混合为这片区域带来独特的生机与地域氛围。
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计划将该处土地出售给开发商,建设造价昂贵的商业建筑。这一决策遭到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对。身处建筑密集、经济相对落后、公共空间稀少的圣保利区,他们更希望这里成为一片留存的公共空间,一处可供人远离日常工作,放松休憩的“绿洲”。
自此,双方展开近两年的对线年,一批艺术家自发成立了“虚拟公园(Park Fiction)”工作组,希望让那些有别于规划师、建筑师的“非专业”的居民也能参与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来。
1997年,政府最终决定将这一片空地建成公园,规划过程中邀请“虚拟公园”参与项目,还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资金支持。
随后,工作组在公园选址上设置了一个愿望盒子,广泛收集公众意见。圣保利区的每个人都能往盒子里投入写着自己建议的小纸条。1998年,工作组将收集到的想法整理并在社区会议上公布。
经过两次会议的讨论,居民们选出了最受欢迎的设计,公园将由不同人设计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岛屿”组成。
随后,基于讨论结果,专业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参考居民想法和当地人文特点的设计逐步丰富、完善,如以人造棕榈树为特色的棕榈岛源自当地一个名叫Yusuf的男孩画的画等。
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03年—2005年,公园终于逐步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它包含3个露天日光草坪岛、一块波浪形飞毯草坪以及一块镶嵌着特殊图样马赛克的场地,同时设有环形长凳、篮球场、吊床、滑板轨道等供市民使用的设施,并不定期举办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漫步,享受港口宜人景色。
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双边合作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伙伴关系,对两国都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中国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其雄心勃勃的“大运河文化计划”,为巴基斯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巴基斯坦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应对水资源管理挑战、改善灌溉系统并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网站日前发表题为《全球不确定背景下的贸易韧性》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其经济韧性和全球互联互通性的晴雨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产生的数据所表达的内情要比单纯的统计数据丰富得多。2024年1月至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达到惊人的39.79万亿元。对于一个近年来经受了地缘政治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考验的经济体来说,这些数字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证明了该国持久的经济适应能力。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工商联合会前主席伊夫蒂哈尔·阿里·马利克呼吁采用中国的经济模式,将巴基斯坦的工业部门转型为数字经济。在近日发表的一份媒体声明中,他强调有必要进行大胆改革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使巴基斯坦过时的工业框架现代化、提高生产力和培养经济韧性。他称赞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强国,将中国的成功归因于聚焦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劲的基础设施发展和工业自动化激励措施。他指出,巴基斯坦可以复制中国模式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举措,以利用自身工业潜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在巴基斯坦西南部港口城市瓜达尔,红屋檐白墙壁的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公立学校宛如一座童话园地,为当地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出一方乐园。法曲尔学校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援建。校长帕尔雯·纳瓦兹介绍说,当地孩子很高兴能在这所学校上学,每年招生时,很多家长慕名而来,学校也遵循着“一个孩子都不落下”的原则,只要有失学儿童,都尽可能接收入学。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