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对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宣传推广,努力擦亮“设计师的摇篮”名片,不断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招生季舆论宣传氛围,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我校,按照相关工作安排,公众号近期将陆续推出学校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介绍、特色学科(专业)推介以及办学成果等相关情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1985年初创设,是山东省域最早设立的环境设计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023年获批省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本专业是产学研结合设计教育模式的积极践行者,发挥艺工融合的教学优势,承担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运行及管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等工作,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艺术基金、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课题,发明专利、设计获奖等科研创作成果突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多次斩获国家级设计大赛等多项不同级别设计赛事的金奖,毕业生活跃在全国,成为高校专业带头人、设计机构负责人。
本专业以为人民服务为培养宗旨,以文化双创为培养理念,以中国园林艺术的现代景观创新设计为培养特色,以产教融合为培养方法,积极对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园城市等国家建设战略需求,通过三师育人、三阶递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人文底蕴、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景观设计师,使其精通景观设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同时还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原理和一般技能,可适应策划、规划、运营、设计、文旅、施工、管理、旅游、农林、花艺、空间设施、公共艺术等社会和岗位的多种需求。
本专业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各大设计院建立紧密联系,结合课程群和课程性质开展与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应的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综合实习、设计竞赛、基地实践、学术活动等,并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园林集团、山东天元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植觉空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山东七星园林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元合创智、上海晓江南有限公司、枝桠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一泽一浩(上海)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同圆设计集团、市政设计集团等多家设计院及企业合作,聘请产教融合导师20余人,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上课、评图、看现场、认材料、进企业,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与产业对接,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强化教研室社会服务功能,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深度参与行业活动,带领学生广泛开展设计项目,近三年完成社会实践项目数十项,分别是:徐志摩纪念公园和规划路景观改造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民艺馆与中轴线景观更新设计、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满井峪村、济南市长清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别墅庭院项目、社科院更新项目、济南数科文教产业园景观设计、滨州市青阳镇醴泉村研学基地景观设计项目、海南中棉所农旅休闲度假区设计、聊城市护国隆兴寺景观设计、威海艺术基地规划设计项目、历城区柏树崖村民宿区规划设计项目等。
通过三大阶段八大模块的递进式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就业优势,精通景观设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同时还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原理和一般技能,适应策划、规划、运营、设计、文旅、施工、管理、旅游、农林、花艺、空间设施、公共艺术等社会和岗位的多种需求。
本专业前景广阔,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方向多元。至少包括6个不同的就业方向,一是设计院、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室,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景观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园林设计院、市政设计院等。二是政府管理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局、园林局、林业局等。三是策划部门,在文旅集团、乡村发展集团等从事场地分析与设计策划工作。四是施工企业,在中建、中交、中铁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景观施工公司作为项目经理统筹项目施工与验收。五是教学与科研,在各大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六是管理与运营,在高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的基建处、在公路局、交通局、铁路局的建设处、在风景区、公园、旅游区的管理处等部门从事相关管理与运营的工作每年就业率90%以上。另外,景观方向的国内外考研名校众多,部分学生通过考研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境留学,每年的考研率达25%左右。
本专业以文化为切入点研究环境景观,力图通过文化与景观的融合,发展性地挖掘与延续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民风,使得景观适应现代人们功能与审美的需求,促进地方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改善地方生存发展环境及地区形象,探讨工业遗址类、文化街区类、乡村景观类、公园新建类、广场改造类等极具挑战性的设计实践内容。围绕景观设计专业平台,将教学、实践、校友、企业、院校等资源整合,建设有专业传承与共栖共享、特色课程与温度教学、自然教育与艺术乡建、城市更新与艺术赋能、平台搭建与共促发展、自然教育与校园更新等品牌活动。
本专业将文化双创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充满科技感的现代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和智能的生活体验。通过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和景观设计原理等课程培养中国景观设计方法,树立设计自信,AI帮助挖掘和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景观设计。同时利用AI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了解特定地区的环境特征、文化背景和使用需求,使用AI辅助的设计软件可以实现快速生成设计方案,提供多样化的设计选择。结合AI的VI(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的设计体验。
以成果产出为教学导向,加速知识的空间转换和综合运用,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以及行业和市场发展新需求的知识要素引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以“协同共育、深度融合、产出导向、多方受益”为课改原则,推行“定义问题”“定点企业”“定向设计”“定制课堂”“4C”教学解决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增强教学成果的产出、转化与转成能力,提升教学绩效和课程质量。
课程设置主动对接文化双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黄河文化公园、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基础核心、理论核心、设计核心、造型核心、实践核心、文化核心等课程模块,建设景观设计原理、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建筑景观文化遗产调研、植物造景、绿地认知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住区空间设计、滨水空间设计、乡村空间规划与设计、公共艺术、景观建筑、景观家具、景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景观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AIGC引入景观教学不仅强化景观空间设计思维,而且提高设计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在概念创意阶段,协助设计师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在方案阶段,快速生成场景意向图协助设计师调整方案;在表达阶段,精确平面图、效果图呈现显著提升设计表达效率。AIGC引入景观教学提升专业与就业的弹性,至少但不限于包括微空间:室内设计、庭院景观、花草树木、城市家具、景观建筑、景观设施等,中空间:公园、广场、街区、乡村、风景区、道路环境以及学校、医院、工厂企业等建筑附属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宏空间:策划、管理、城市设计、旅游文化遗产等。
近五年本专业取得了较好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教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及地方横向项目50余项,出版教材5部,论文30余篇。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积极申请教科研项目、发表优质论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理论基础水平的跃升、师生实践技能的增强。同时,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项目,反过来又促进教师进一步学习,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因此,在项目驱动下形成景观设计专业产学研融合式教学特色,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多主体协同的教学模式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涉及行业专家、研究人员、社区成员等多方参与者。这些不同的主体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以景观空间设计能力为主体,有机融入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如滨水空间设计课程以滨水设计为主线,串联水利水文、生态环境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坚持专业融合、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校企协同并举,建设“双师型”与“艺工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景观设计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工科背景6人,艺术设计背景6人。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专业院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生导师5人。结合课程教学需要,聘请校外实践导师20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0%,拥有行业经历的教师70%。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与实践相互有机结合的师资队伍,近五年完成科研与教研课题20余项,建设有国家一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省级思政师范课程,1名教师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1名教师为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多名教师为校优秀教师,完成著作教材近10部,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培养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级别的专业比赛数量年均20项,多次斩获设计赛事的金奖,毕业生活跃在全国,成为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设计机构负责人,形成良好品牌效应,推动该专业的示范性建设。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